承德市出台《承德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2021—2035)》
2022-11-2209时19分浏览次数:

11月18日,承德市编制出台了《承德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2021—2035)》。规划充分结合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室内公共场馆、人防工程等设施,规划建设防灾避难场所,形成“中心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三级避难场所体系。城市紧急应急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指标达到2.0平方米以上,满足中心城区70%人口避难需求;固定应急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指标达到3.0平方米以上,满足中心城区20%人口避难需求。

该规划设计范围为中心城区双桥区、双滦区、高新区三个区的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123平方公里。根据中心城区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其避难特点,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中心、固定、紧急三级。其中,中心避难场所规模较大、功能较全、安全度高,满足长期避难(≥100天),承担指挥和避难救援中心作用的固定避难场所,主要为防灾改造过的大型城市公园、大型体育场、大型广场、大学等场所;固定避难场所供市民短中期避难(4-30天)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场所,主要为防灾改造过的面积较大的公园绿地、体育场、广场、学校操场等场所,固定避难场所可兼做紧急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供市民就近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3天)的场所,也是受灾人员集合并转移到固定避难场所的过渡性场所,主要为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室外空旷场地,居住小区、商业设施、工业仓储设施等内部的社区应急避难场所也属于紧急避难场所。

同时,承德市规划中心避难场所3处,有效避难面积27万平方米,可容纳避难人口6万人,分别位于双桥区、双滦区和高新区;规划固定避难场所59处,有效避难面积82.35万平方米,可容纳避难人数27.45万人;规划紧急避难场所(含兼做固定避难场所)104处,有效避难面积170.40万平方米,可容纳避难人数84.65万人。应急避难场所根据不同类型避难场所要求,按功能可分为应急指挥和管理区、应急物资区、应急休息区、应急宿住区、应急医疗卫生区、应急垃圾储运区、应急停车场、专业救灾队伍场地等功能。

规划近期建设主要以现状既有设施改造为主、新建为辅,将结合既有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公共设施场馆完善避难场所建设,改造提升现状避难场所15处,利用既有设施改造的避难场所29处,规划新建避难场所10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