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塞罕坝精神发源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引领,按照“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工作思路,坚持防灭火“一盘棋”,统筹推进防控“一体化”,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各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生态资源安全。
一、坚持改革创新,高质量提升综合防范能力。一是综合防控水平取得新进展。坚持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对重点林区划分责任网格,落实专人管控,建成祭祀管控、护林员管理和进山防火码三大系统,加强视频监测体系建设,优化视频轮巡方式,提升火情感知能力。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抢抓国家“两重”机遇,高起点实施应急能力提升项目。年内完成承德市基层防灾工程和森林扑火训练基地项目,承德北部区域森林草原消防救援队伍营房项目获批,建成后将对守护塞罕坝绝对安全和承德北部林草资源安全起到关键作用。三是综合应急能力取得新提升。在村级层面,组建2479支39546人村级队伍,配发3294台风力灭火机和二号工具,提升村级火情早期处置能力;在县级层面,围绕“精准找水-快速取水-顺畅通水-高效用水”四个环节,建设“以农水灭林火”新模式,新改建取水点位1165处,建成34支701人以水灭火队伍。在市级层面,建成河北承德航空护林站,消防直升机常年驻防,开展巡航巡护和吊桶洒水作业,提升航空护林能力。
二、坚持全面监管,高标准完善防控体系建设。一是强化履职担当,把防灭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总要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位推动,专题研究,以上率下从点到面推动落实。市森防指及办公室全面部署、具体推进,不断健全组织机构、应急处置、责任落实三项制度,深化快速响应、跨区支援、队伍建设、航空救援和物资保障五项机制,统筹调度各县市区和37个成员单位,开展六清治理、电力隐患整改、以水灭火提升和野外用火清零行动,全力防危防违。二是强化源头治理,打造森林草原安全防火墙。突出重点部位。以塞罕坝绝对安全和不发生进京火为目标,深化“两市一盟”环塞罕坝和“京津承”联防联控机制,做到信息联通、监管联控、决策联席、扑救联动,全面构建严查严管共治格局。突出重点人群。紧盯春耕备播、祭祀扫墓、旅游踏青、野外施工、特殊人员“五类人群”,全市13142名林长定期进网巡林,21624名护林员实时在岗护林,严格监管、精准防控。突出宣传教育。以提升防范意识、安全意识、保护意识为目标,以3月防火月为契机,开展“敲门见人”“走街入巷”“媒体融合”三大行动,累计出动宣传车3.5万辆次、发放防火明白纸120万张、发布防火广告800余次、发送防火提示短信60万条,营造家喻户晓的防火氛围。突出违法打击。完善“135火情推送打击”机制,建立“公安+林草+乡镇”联动执法,依法依规打击违法野外用火行为,营造严打高压态势。三是强化隐患整治,织密森林草原火灾防控网。以提高治理效能为目标,全力化解风险隐患。开展“六项清理”。按照动员部署、整体推进、集中攻坚三个阶段,建立视频巡查、现场督查、验收核查机制,同时,创新完善市级林火视频巡查推送方式,点对点交办风险隐患提示,确保隐患动态清零。开展“百日攻坚”。坚持台账式管理、清单式推进,成立12个专项督导组,实行日报告、周调度、月总结,确保隐患不过夜,问题不反弹。开展电力隐患治理。对2475公里穿林线路、739家林牧区工矿商贸和风光电企业全面排查、全面整治,特别是对全市87处8年以上光伏列阵区进行重点监管,整改隐患点位263处,有效消除潜在风险。
三、坚持快速处置,高水平优化科学治理质效。一是强化队伍建设。全市274支4432名专业队员24小时集中备勤,系统规划38支519人靠前驻防队伍,乡镇(林场)中队、靠前驻防中队、县市区大队、市支队协调联动,确保火情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坚持乡镇中队长派驻制,从县区大队选派优秀骨干,担任乡镇中队长,做到市县乡同一标准、统一要求,切实提升基层应急队伍战斗力。二是强化快速反应。创新建立“半小时扑救圈”、扑火战区、梯队调度、小火大打四个机制,以火情地点为中心,迅速调动周边乡镇、林场和靠前驻防队伍,形成30—50人的扑火力量,全力处置初期火。创新空地一体化、以水灭火、无人机灭火、灭火炮等管用战法,严防小火酿成大灾。三是强化应急保障。对火灾应急处置流程再细化再完善,市森防指及办公室统筹协调、统一调度,公安、网信、卫健、三大运营商和乡镇政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现场组织体系。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调拨、使用联动保障机制,做好全链条保障。